课题申报 | 郭亚东副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申请经验分享
分享人简介
郭亚东,同济大学英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博士,同济大学博士后。研究领域:语用学理论与应用、对外话语翻译传播。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和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各1项。
1. 请您简要介绍一项您成功申报的课题,包括课题级别、课题名称、申请时间、课题概述、是否结项等。
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话语互动中的身份意识蚀失研究”(20YJC740012),2020年3月立项,项目以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语言使用中的“身份意识蚀失”为研究核心,从身份话语建构的视角探究患者在人际互动中身份意识蚀失的话语表征、认知机制和交际影响。目前项目正在进行中,尚未结题。
2. 该项课题选题的来由?您如何评价该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项课题关注老龄化社会现状,聚焦“健康中国”战略和个人生活观察,探索语言学理论观照社会、服务社会的现实路径。本课题拓展身份话语建构理论的应用,将话语实践与特殊人群交际特征有机结合,有助于探寻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在话语互动中身份意识蚀失的规律,为相关家庭和护理机构更好地理解、看护和关怀患者提供学术依据,并为我国老龄语言规划和特色老龄事业服务工作提供一项决策参考。
3. 您该项课题的研究重点是什么?
课题的研究重点是基于收集和整理的语料概括并呈现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身份话语建构的基本特征,探讨三个问题:患者在具体交际情境中为谁建构身份、建构何种身份以及如何建构身份。多维度探寻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在话语互动中身份意识蚀失的证据,并在病情发展的动态进程中分析病变对交际的影响,进而为语言看护和特殊人群语言规划提出建议。
4. 如何更好地利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的选题指南来进行选题?
第一,立足个人研究特长,主动对接国家和社会热点,以所学和所研回应社会关切和大众需求,兼顾前期研究基础和选题创新,从而建立理论与应用的连接。
第二,阅读国内外核心期刊、核心作者的最新成果,关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的转载情况,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前沿动态。
第三,研究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立项情况,从国社指南和两个基金的立项趋势中寻找灵感和启发,在宏观学术图景中找准个人研究的价值和定位。
5. 如何判断某一个课题是否具有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可否举例说明?
第一,符合国家宏观战略需求,能够回应“中国之问”。从国家政策和发展规划中了解整体方向,从人文社科重要年度学术会议的核心议题中寻找契合的视角和研究的抓手。
第二,能够反映学术前沿,体现个人见解,思考研究领域的“时代之问”。潜心研究相关领域、相关话题的国内外动态,使选题能够在理论构建、视角融合上做出突破和创新。
第三,有助于解决社会关切和大众需求,能够回应“人民之问”。从新闻媒体、个人生活中观察、发现“真问题”,并从课题研究的维度上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学术方案,即有应用价值或现实意义。
6. 交叉学科应该怎样申报?
我个人是从两个方面理解交叉学科的申报问题。
第一,交叉融合选题申报单一门类。以我为主,发挥自身理论架构和知识储备优势,探察新对象、解决新问题(如话语分析与特殊人群临床病理的结合)。此类研究选题以学术创新的形式体现交叉,最终落脚至自己熟悉的学科门类。
第二,交叉融合选题申报交叉学科/综合研究。此类设计的交叉融合度更高,不是简单地以一个学科视角分析另一个学科的研究问题,而是往往在研究框架或分析模型中涉及两个或三个学科门类,需要同时说服不同领域的评审专家。在申报这类研究选题时,一方面要以问题为导向,呈现多学科、多方向研究的逻辑路线,充分展示交叉研究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要体现出个人研究特色和专长,研究层次分明、重难点清晰,并在前期研究基础和课题团队的介绍中,展现出开展此项交叉研究的可行性。
相关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课题申报经验分享